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講波 ‧ 講阿叔講波 ‧ 由阿叔講到香港波


74986_1697724370497767_8568196333011346555_n.jpg
圖片取自 史檔Facebook

早陣子,社交媒體流傳著一張相片,相片上是一隻光碟,寫著「Winning Eleven 7」,一款PlayStation2的經典遊戲,而碟上印著的人物,卻是李克勤、蔡育瑜、曾偉忠與四分三個鍾志光。據史檔所描述,原來於十多年前,不知哪來的一班狂熱份子,竟然錄起了香港一班經典講波佬講波時的聲音,包括阿叔林尚義、蔡育瑜、阿叻陳百祥、李克勤、桂神黃興桂、江忠德、伍晃榮等人,然後再配入Winning Eleven遊戲之中,變成一隻有粵語配音又真的可以玩的遊戲,最新奇是連原裝遊戲沒有的香港隊,在這隻老翻版本之中也有,可謂本土的典範、二次創作的經典。

無聊的事認真的做,才更加令人佩服其毅力。看著網上一段這遊戲的短片,實在很有親切感,適逢光輝歲月加載了新角色阿叔,不得不寫段講波歲月致敬一番。

在八九十代,香港講波界有兩位已成塵土的經典人物,除了阿叔林尚義之外,另外有位叫阿盲伍晃榮。阿叔是位職業足球員,掛靴後擔任足球教練及足球旁述員,以其旁述中立、足球知識豐富與,用詞生動見稱;而伍晃榮其實是位新聞記者,後來任職體育版編輯及體育新聞報導員,嚴格來說不屬於一般指講波的足球評述員,而他亦曾經笑言自己是要於球賽完結後才懂得講......但其一句看破世事的口頭襌「波,係圓嘅」,實在是膾炙人口,擲地有聲,讓人怎捨得不提?

一位是足球員與賽事評述員,一位是記者與賽後報導員,相異之中又帶點絲牽引,在2005伍晃榮退休離開無綫新聞部之後,同年答應與阿叔一同旁述皇馬對北京現代的比賽,兩大風趣講波佬聚首,成為一眾球迷翹首以待的美事,可惜網上已經找不到該次比賽的片段,送上另一段06年世界盃有阿叔(0:25)與伍晃榮(4:50)同台的片段。



至於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足球評述員?且聽聽阿叔親身演譯:最重要的是中立,偏幫就肯定是失敗,好就要說好,說唔好,亦要點出唔好在哪兒,更要指出如何改善。翻看阿叔的維基百科專頁,「曾經代表中華民國出戰1958年東京亞運會,並奪得金牌」。走筆至此,發現阿叔明明是香港人,為何代表中華民國出戰東京亞運?

中三中史課只教到晚清民初,也不記得是否只教到1911年辛亥革命,總之是近代歷史知識薄弱,要繼續上網找答案。維基史書記載,當年林尚義出戰東京亞運為1958年,執教鞭的叫李惠堂,而李惠堂是何許人?李氏原來有「中國球王」、「亞洲球王」等美譽,清末時於香港出生,少年曾於皇仁書院就讀,20年代由南華少年夏令營盃踢起,再到南華效力,後來輾轉到了上海發展。時為1925年,中國仍是屬於國民黨的中國,李氏球技了得,於本地國際賽事皆有精湛表現,因而有了球王的美譽,上海並流傳一句「看戲要看梅蘭芳,看球要看李惠堂」。至後抗日戰爭國共內戰,李氏回到香港踢波,掛靴後作教練,帶領球會作賽。身於香港,李氏一直效忠於中華民國,及至後來50年代,李惠堂獲委任為中華民國足球隊總教練,組成一支結合香港與台灣足球員的中華民國代表隊遠赴海外作賽,相信這就是阿叔代表中華民國作賽並奪標背後的故事。

李惠堂之後,香港足球進入了由50-80年代中最光輝的時代,翻經索典考究,偶然發現了一個足球網站有一系列「港波佬」文章,詳細介紹了這整段發生於我仍未出生,卻又是香港足球最光輝的歲月。當年的南華四條煙其實我未聽過,但總算聽過張子岱胡國雄等等的名字,亦略有聽聞精工足球隊是何等輝煌。不說不知道,原來張子岱為張學潤(Nel Nel)之父,當年被招攬到英國參加聯賽,亦是首個香港籍球員於歐洲頂級聯賽取得入球。而精工於1970年創辦,於1986年解散,原來真的與日本精工手錶有關,創辦人黃創山是代理精工的商人。在70至86短短16年之間,精工足足拿了14年聯賽冠軍。如果套入英超的背景可能讀者會更易理解,試想像拉闊今天成立一支新的英超Lakoo足球隊,然後以兩年時間成功擊敗曼聯車路士(當年的南華、東方),並在打後的14年都是同一隊奪冠,可以想像到是何等奇妙的事﹗
至於胡國雄,則在精工效力了同樣14個年頭,奪標無數,曾對戰有馬勒當拿或碧根鮑華座鎮的海外勁旅,表現毫不遜色,後來於精工86年解散後,也同時宣佈掛靴退休。

這一段的故事,相信若然今天找精工贊助再拍一輯電影,恐怕比《點五步》更熱血,比《KANO》還要收得。且聽聽當年熱血的精工會歌,據說有令人精神抖擻的功效。
可惜,這段故事就似紅樓夢頭八十回,令人不忍看罷最後那四十回.....
賈家自八十回後開始家道中落,香港足球也於86年開始走下坡,據港波佬這篇「精工殞落,英東之過?」的分析,指出港足衰落背後是一段政治角力:以霍英東為首的左派,為了打擊屬資本主義的球隊精工及寶路華,以華人地方不應讓外籍球員參賽為由,禁止在聯賽使用外援,直接促成了精工及寶路華兩位班主兄弟意興䦨珊而散班,高質素球員急劇減少令球賽觀賞性隨之而下降,令香港足運漸漸衰退至今。當然,分析是否屬實我沒有考據,而歷史不會走回頭路,追究是誰令香港足球走下坡亦沒有意思,如何可持續發展香港足球業,才是今天我們應該花心神的地方。

而我更加在意的是,除了中國球王李惠堂因家境較好學歷水平高,晚年過得比較好之外,其他本地足球名宿的晚年真的令人欷歔惋惜:張子岱退役後轉行的士司機,後因濫收車資及店舖盗竊而自毁清白;胡國雄退役後不善理財,沉溺酒色賭博,婚姻失敗,有傳晚年靠綜援過活,於15年過身。而另一位比較年輕,90至00年代屬港隊主力成員的蔣世豪,08年黯然退出足壇後,11年於家中墜樓身亡,正值35歲壯年,有傳是因酒吧生意問題與感情問題所致.....

精英球員退役後的工作銜接與生活的問題,自是體壇與社會一直有關注的一環,以上例子只重覆確認了這問題古以有之。無論如何,積極發展足球運動不論對青年對經濟都有重大的意義,球壇有蓬勃的發展,自然亦會有較多相關的工作機會讓退役球員參與。阿叔掛靴後積極自我增值,考取教練牌並為從事足球評述員而舖路,一直敬業樂業的從事旁述工作至退休,自是值得我們欣賞並學習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